公司动态
电话:0371-67986531
传真:13213233788 13323867866
邮箱:chulehuicn@163.com
服务热线:400-998-3711
地址:郑州市高新区国槐街12号中国菜研发中心
公司动态
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最新动态 > 公司动态

外国人为啥痴迷中国菜?

时间:2017-04-17来源: 作者: 点击: 825 次
    
网络上有一种文化,叫做“大中餐沙文主义”。“教徒”们坚信中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,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会吃的民族。目睹外国人民因为鲤鱼黑鱼泛滥、小龙虾肆虐花费大量金钱和人力去处理生物危机,我国网友却只有一个朴素的心声:运到中国,我们吃了!
  诚然,叫嚣“中国菜天下第一”我们没理没据,但外国友人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,中餐是真的叫他们痴迷,毕竟咱们中国菜自古就是那么讲究。老外到底有多么痴迷中国菜?
  “昨天做了一个梦,梦到自己居然吃了一个婴儿,带着负罪感向一位广东朋友倾诉,他居然告诉我这是老天提醒要我去吃煲仔饭!”
  关于吃的段子,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上层出不穷,自从有了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便有网友脑补到《舌尖上的英国》应该会这么写:英格兰人民选用上好的鳕鱼洗净,包裹面糊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,再配上新鲜的炸薯条食用;北方的苏格兰人民选用上好的鳐鱼洗净,包裹面糊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,再配上新鲜的炸薯条食用;威尔士人民选用上好的鲽鱼洗净,包裹面糊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,再配上新鲜的炸薯条食用。
  这个段子虽然妖魔化了英国菜,却表现出对中国美食的满满自豪感,而外国人对中国菜的痴迷从知乎上“中国菜有多好吃”这个问题中就有了答案。
  有的老外晒出来到中国后的照片,活脱脱从莱昂纳多吃成了高晓松;有的老外离开中国必买一箱老干妈辣酱;还有的老外一个人干掉一盆毛血旺,连汤都不放过,更有中国留学生因为贡献了一盆牛肉烧土豆被房东免了一半房租。
  怪不得有人调侃,在中国最好玩儿的事情有三件:一是北方人看南方人在北方玩雪,二是南方人看北方人在南方挨冻,第三就是中国人看老外在中国吃饭。
“其他菜”距中国菜还差一个“炒”
  其实令外国人痴迷的中国菜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就已经形成了鲜明的派别,只吃一盘酸辣土豆丝就能五体投地的外国人,恐怕也会因美食迷恋上中国历史。
  在北方,古齐鲁饮食文化历史悠久,烹饪技术比较发达,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——鲁菜的雏形。在南方,楚人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,占有今天的“鱼米之乡”,“春有刀鲚,夏有鲥,秋有肥鸭,冬有蔬”,一年四季,水产畜禽菜蔬联蹁上市,为烹饪技术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,由于又融汇了南方很多民族的民风、民俗和饮食习惯,逐渐形成了今天苏菜的雏形。而在西边,秦国占领了古代的巴国、蜀国,产生了至今影响巨大的川菜的前身,南越国建都则催生了粤菜的诞生。
  天下食材都差不多,为啥老外们偏偏觉得中餐是霸王?这恐怕要归功于我们的独门绝技——炒。不少网友也调侃道,全世界两大菜系是中国菜以及“其他菜”,而他们之间只差一个“炒”的距离。
  唐宋之后,“炒”在史籍上出现频率日渐增多,而北宋时期更是开始出现了许多以“炒”命名的菜肴,譬如《东京梦华录》里就有“炒兔”、“炒禽”、“炒蛤蜊”等等。其实老外并非不会炒,只是他们善用的橄榄油、黄油沸点低,不像咱们的花生油爆炒来得利落。
中国自古“吃货”多
  苏轼是豪放派词人,在吃的上面,苏轼的风格也是绝对豪放。说到吃不得不提到他那句妇孺皆知的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。他不仅能吃,而且还会做,有两道传承至今都让人赞不绝口的美味佳肴:东坡肘子和东坡肉,都是苏轼首创菜式,绝对是个有能力、有抱负的高逼格吃货。
  苏东坡有多爱吃,从他的那首《黄州猪肉词》里也能看出来,“净洗铛,少著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泥土。贵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,早晨起来打两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”
  不只是苏轼,孟浩然也一样爱吃,甚至因为没有遵医嘱,吃鲈鱼犯了旧疾,一命呜呼。网友评价道,“唯有美食和爱不可辜负,那命就先不要了吧。”
  看到了吧,中国人爱吃也敢吃,似乎是一种天性,也难怪“广东人吃福建人”这样的段子一个接一个,云南人爱吃虫子、广东人爱吃“孩子”这样的刻板印象不会空穴来风。爱吃的中国人,是不是自古就把吃当成了一门学问?
古代人做饭更讲究
  自动电饭锅、自动煲汤锅等高科技产物,把我们变懒了,似乎毫不费力就能吃到一顿还不错的饭,而古人做饭,比我们可讲究多了。
  周代,中原的烹饪技术已经相当成熟,根据古籍记载,当时负责周王室饮食的官员居然高达2300人,占整个周朝官员总数的58%。流传至今的《礼记·内则》里对“八珍”的记载就全面显示了当时烹调的技术和技巧。
  所谓“八珍”是周天子的专用品,即淳熬、淳母、炮豚、炮牂、捣珍、渍、熬和肝膋。“淳熬”、“淳母”其实就是今天的盖浇饭,即把煎熟的肉酱浇沃在黍米饭和稻米饭上,算是当时的主食。
  “炮豚”与“炮牂”两者的做法也一样,都非常复杂。“豚”即是猪,“牂”就是羊。把乳猪(羊)杀死掏去内脏,用枣填满猪(羊)腹,再用芦苇将其缠裹起来,外涂带草的泥巴,放在火中烧烤。烤完再炸,炸完再炖,三日三夜不断火,最后还要蘸着肉酱吃。一种菜共采用了烤、炸、炖三种烹饪方法,而工序竟多达十道左右。
  不仅是烹饪方法,古代人对于炊具也有相当严格的要求。从著名的商代“妇好墓”出土的“三联甗”就是一件大型青铜炊具:下面煮水,上面置三只甑,既可以煮东西,又可以蒸东西,它比“八珍”出现的年代更早,然而“蒸”的概念,据说直到现在,像是法国这样享有盛誉的美食之国也没有普及。
有一种自豪感来自中国美食
  相传几千年前,江湖河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、形状凶恶的甲壳虫,不仅挖洞使稻田缺水,还会用螯伤人,故称之为“夹人虫”。后来,大禹到江南治水,派名为巴解的壮士督工。巴解想出一法,在城边掘条围沟,围沟里灌进沸水,夹人虫过来,就此纷纷跌入沟里烫死。
  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,发出一股引人的鲜美香味,巴解好奇地把甲壳掰开来,一闻香味更浓。便大着胆子咬一口,谁知味道鲜透,于是被人畏惧的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。大家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,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,称夹人虫为“蟹”,意思是巴解征服夹人虫,是“天下第一食蟹人”。
 
  传闻难考证真假,但中国人对于美食的热情和整体发展,却是有目共睹。
  当初,孙中山先生走遍全球,比较客观看待中外各方面差异,他说了很多中国应该向外国学习的地方,但是他说了一个看法:“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,唯饮食一道之进步,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。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,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。”
  中国菜之于中国人,是一种文化自信。别怪“大中餐沙文主义”太极端,一个民族吃得满意,不也挺值得骄傲的么?

(责任编辑:admin)